提到彩色玻璃,很多人可能都會想到歐洲中世紀哥特式教堂的彩色玻璃窗,比如巴黎圣母院。十二世紀時彩色玻璃隨著哥特式大教堂的興盛而興起,彩色玻璃窗被廣泛用于大教堂和教堂中。除了能增加建筑結構的美感,這時期的彩色玻璃窗也被看作是一種教育資源,可以向廣大不識字的民眾講述圣經(jīng)故事。
古代埃及和羅馬人都擅長制造小型的彩色玻璃制品。古代腓尼基在玻璃制造業(yè)中也占有重要地位,其中心產(chǎn)地是西頓和安條克等地。在公元4-5世紀的早期基督教教堂中,一些木質窗框中鑲嵌有經(jīng)雕琢過的雪花石膏,類似玻璃般的效果。公元7世紀,英國的教堂和修道院已經(jīng)出現(xiàn)了彩繪玻璃窗。公元675年,圣本篤·波斯哥[]從法國引進工匠,為在芒克威爾茅斯建造的圣彼得修道院窗戶進行著色。公元8世紀以后,伊斯蘭世界的一些清真寺和公共空間也開始以彩色玻璃裝飾,基本以純粹的幾何設計為主,包含花卉和文字圖案,不表現(xiàn)人物形象和宗教偶像。
整個空間中最醒目的元素就是由彩繪玻璃裝飾的空間和玻璃窗格。綠色、藍色、橙色和紅色的方形玻璃拼成的隔板,插入人字形衡量之間,以及樓梯空間的兩側,表現(xiàn)出現(xiàn)有木質結構的幾何形狀,同時彩色玻璃窗格也暗示著這里過去作為一座教堂的歷史。